作者:楊青 信息來源:土家族文化網

近日,湖北民族學院巴東堂戲傳承研究調查隊在湖北省巴東縣縣城、沿渡河鎮開展了對巴東堂西的歷史淵源、發展現狀以及傳承情況等調查。調查隊與當地文體局工作人員李時茂、堂戲傳承人代表即巴東堂戲沿渡河綜合藝術團團長曹祖斌以及其中部分成員面對面交流,并走訪當地居民,以求詳細、深入的了解堂戲的現狀。 初到沿渡河,調查隊通過李時茂了解到沿渡河的“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主要民間藝術支柱就是巴東堂戲,巴東堂戲在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豐富居民生活等方面起著重要而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巴東堂戲文化與主流文化差異大、受眾小、曲調形式單一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堂戲的傳承,李時茂還告訴記者:目前已經采取相關補貼措施并準備施行部分政策,只為保證堂戲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保證堂戲作為民間藝術得以發展。 隨后,調查隊在沿渡河鎮野馬洞村的老年活動室采訪到曹祖斌以及巴東堂戲沿渡河綜合藝術團其中的部分成員,深入了解了巴東堂戲發展的歷史淵源,曹祖斌告訴記者:他是堂戲的第六代傳承人,堂戲是他們的先祖世代傳承的表演藝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他還說,堂戲的角色和京劇大致相同,唱腔與京劇和黃梅戲類似,但在表演方面卻是反映巴東地區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事跡或者是古代的歷史人物和故事,融合武陵山的山水風貌和風俗習慣,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此外,調查隊還參觀了曹祖斌所在藝術團的培訓基地,其中有往年堂戲表演的照片影集,有藝術團成員的簡介,有堂戲表演所需樂器,有堂戲表演在省州縣內所獲的獎項……一切的一切在筆者面前鋪陳開來,猶如見到了近十年堂戲的發展歷程。

最后,調查隊從群眾著手,通過走訪當地居民,初步了解到堂戲目前的發展情況,經過不斷的發展與改革,堂戲已經從最初在堂屋里演出、鄰里幾戶自娛自樂發展為一種在婚嫁、煮米酒(當地人稱孩子滿月酒為煮米酒)等喜事中作為點綴、慶賀的儀式,在沿渡河,大部分村民都能哼唱幾句簡單的堂戲詞調,觀看堂戲表演也是一種愛好和習慣。 據了解,巴東堂戲曾登上過赴港交流的舞臺,如今也在長江的重慶至宜昌一帶活躍著,雖然近些年也在不斷發展,但在文化多樣化的今天,堂戲已經成為了一項隨時可能會消失的民間藝術,他的發展和傳承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次民院學子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目的就在于為挽救“瀕危”民間藝術出力,保護、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 |